基础教育学院坚持“厚基础宽人文,重美育强技能”培养特色,积极引导课程改革和教学创新协同发展。学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面向所有专业开设的一门平台课程,任课老师蔡文莲在教学中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设置以“传承岭南文化,涵养家国情怀”主题探索研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实施以成果作品为导向的“践、学、教”教法改革,打造出在传统文化里研学,在快乐氛围里传承的快乐课堂,以此激发学生爱家乡、知家乡,自觉承担传承家乡优秀文化的责任。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蔡文莲老师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为指引,结合专创同构的专业建设要求,通过规划组织有效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发展,让学生经过综合实践将课程知识转化为学生知识,最后实现以作品化的成果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成长,让学生在实践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切身感受岭南文化的神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改革进行到本学期末,以广府端午文化综合实践和客家擂茶制作为内容为本学期课程画上句号。课堂上,学生利用擂持和擂钵制作客家擂茶,将钵中的原料擂成酱状茶泥,加入滚烫的热水,不久便荡溢出一片诱人的清香。学生们亲手制作的作品得到了老师的高度赞赏,课后,学生表示这是一次难忘的“擂茶初体验”,没想到第一次品尝客家擂茶居然是自己亲手制作的,并且还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课堂上。除了擂茶外,学生们还品尝了龙船饼,切身体验广府端午文化。在本学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中,学生们多次通过沉浸式、体验式的综合实践走进不同地区的中华文化,在实践中重点学习和传承岭南优秀传统文化,近距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图:学生制作擂茶
本学期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实施以成果作品为导向的“践、学、教”教法改革,是基础教育学院在全面促进学生专业能力发展上的又一次课程改革创新,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多元才艺,促进基础教育学院课程改革,实现美育浸润,探索打造文化育人新方法。

图:学院领导、老师与同学们共品成果
(基础教育学院:文图)